古风·其十九。唐代。李白。 西上莲花山,迢迢见明星。(西上一作:西岳)素手把芙蓉,虚步蹑太清。霓裳曳广带,飘拂升天行。邀我登云台,高揖卫叔卿。恍恍与之去,驾鸿凌紫冥。俯视洛阳川,茫茫走胡兵。流血涂野草,豺狼尽冠缨。
西岳华山莲花峰上,仙女光芒如同明星。
素手握着皎洁芙蓉,袅袅而行太空之中。
身穿霓裳广带飘逸,云彩一样飘然升空。
约我登上彩云高台,高揖双手拜卫叔卿。
惶惶忽忽跟他们去,乘鸿雁到紫色天廷。
不经意看洛阳平原,到处都是安禄山兵。
尸骨遍野血流成河,叛军叛臣都把官封。
莲花山: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。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。
明星:传说中的华山仙女。虚步:凌空而行。蹑:行走。太清:天空。
霓裳:用云霓做的衣裙。曳广带: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。
云台:云台峰,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,四面陡绝,景色秀丽。
卫叔卿:传说中的仙人。
紫冥:高空。
洛阳川:泛指中原一带。走:奔跑。
豺狼:比喻安史叛军。冠缨:穿戴上官吏的衣帽。
此诗大约写于安禄山攻破中原之时。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,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。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,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。诗人用神奇的彩笔,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。
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(756),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,而长安尚未陷落。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,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,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。萧士赟注认为"此诗似乎记实之作,岂禄山入洛阳之时,太白适在云台观乎?"郁贤浩《李白选集》云:"疑安史乱起时,李白正在梁苑(今河南商丘)至洛阳一带,目睹洛阳沦陷,乃西奔入函谷关,上华山。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。"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。总之此诗写法奇特,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,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,前后形成鲜明对比。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、想象奇诡之处。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 ...
李白。 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
蛾眉 其七十一。近现代。吴妍因。 胭脂金粉并飘零,半面徐妃劫亦经。台上杨稊才一瞥,飞花又自化浮萍。
南天门观音寺遥望。。弘历。 古刹礼大士,虚堂息劳身。旋起凭栏望,旧径还如新。谷转见行骑,山高截片云。是时秋始孟,绿树犹繁纷。两山辟仙境,一路无纤尘。袅袅旌旆影,隐现出嶙峋。逸兴一以畅,转益忧怀频。念彼随从者,跋涉良苦辛。
郑文之许惠乌髭方戏简。宋代。许及之。 堕甑功名久任缘,形骸老丑孰蚩妍。了知白发关吾事,敢学乌髭趁少年。人谓黄金容可作,君藏鸿宝乃能铅。一皤正博妻孥笑,许惠良方试与传。
和张推官同年阴无绪偶成。宋代。司马光。 澹泊轻云寒不收,未成春雨只添愁。风烟寂寞几何限,尽入凭高一雨眸。
寄息耘。元代。德祥。 颜颜白发人,窄窄黄茅屋。田园不愿多,衣食聊自足。狂来溪上行,长歌饮溪绿。家藏一束书,懒教儿孙读。此意谁可知,高松与修竹。
归山寄贾石葵年丈四首 其四。明代。于慎行。 闻道君王忆月卿,徵书蚤晚到山城。可知昨夜东风起,碧玉峰头鹤梦惊。